来源:原创 王培峰 掌握现代特教 2024-01-22 16:54 发表于江苏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为伟大时代的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特殊教育是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和支撑。特殊教育应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主动超前布局,适应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战略。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支持特殊教育”到“办好特殊教育”,再到党的二十大“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在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回应残疾人教育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强,特殊教育实力和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至2021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由1767所上升到2288所,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由4.13万人上升到6.94万人,招收特殊教育学生由39.87万人上升到91.98万人。特殊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并由注重义务教育普及转变为向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延伸,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殊教育服务对象转向为包括重度、多重残疾儿童少年以及更广泛的精神残疾等多类型、多程度的特殊需要人群,特殊教育普惠更加充分;特殊教育方式转向重视与医疗康复、职业就业、信息技术、普通教育等全方位融合的专业支持与合作,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更加科学合理;特殊教育价值目标转向促进残疾人有尊严、有意义的平等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乃至为科教兴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特殊教育服务国家大业和社会需求的价值有了质的跃升。
可以说,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本质力量,紧紧依靠党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走出了一条党领导特殊教育发展史无前例的成功道路。特别是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普及率从1989年不足6%到现在高达95%的攻坚胜利,实现了发展中国家从办大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向办强特殊教育跨越的伟大创举,世界瞩目。
二、教育强国建设为特殊教育核心功能与发展注入时代内涵和强大动力教育强国建设是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战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生命活力、创新动力和实践伟力,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话语体系与实践体系的价值依归与核心逻辑。特殊教育的核心功能定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前提。它来自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及其国家战略需要。在国际上,关于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侧重国家战略需要和侧重社会需求两个倾向。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党根据国家事业发展需求赋予特殊教育不同的核心功能与价值侧重。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有两次重大转变。其一,出于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认识定位,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特殊教育被作为关涉残疾人福祉的民生社会事业。这改变了党的十六大及其以前强调特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以及“文化建设”等侧重国家视野的政治价值定位,转向侧重人本视野的民生价值定位。其二,经过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随着民生问题的全面解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提出“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殊教育被纳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主题板块,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从过去强调人本视野的民生价值定位提升为科教兴国战略视野的“民生—强国”双重价值定位。特殊教育内涵实现了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特殊教育价值功能有了更高的追求与使命。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坚持人民立场,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为特殊教育核心功能定位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强大动力。特殊教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但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也是国家富强之基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具体说来,特殊教育核心功能与价值,由强调人本视野提升为科教兴国战略视野,由强调民生价值定位提升为“民生—强国”双重价值定位,由强调残疾人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转变为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由强调社会文明标志的形式价值(或抽象符号价值)转变为社会文明实践的创造性价值。这奠定了特殊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内涵与逻辑基础。
三、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的基本路径教育强国建设是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路径。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根据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标、特殊教育的核心功能定位及其结构要素,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把特殊教育社会贡献水平与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有机结合,推进以提高特殊教育社会贡献水平为核心、以提高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为关键环节、以提高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为基础的综合性改革。(一)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贡献水平特殊教育的社会贡献,指把特殊教育置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按照“民生—强国”双重价值定位,既关注特殊教育对残疾人成长、生产、生活的本体价值,又关注特殊教育于经济社会的溢出价值,关注特殊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学视角看,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贡献水平是特殊教育终极的需求侧。它会直接推动特殊教育自身实力的发展与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这两个供给侧的质量提升。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贡献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以促进残疾人有尊严、有意义的平等社会参与为根本关怀的本体价值维度,即提高特殊教育支持残疾人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提高特殊教育支持残疾人高质量就业、适应现代生产的能力。其二,丰富与增强特殊教育的溢出价值维度。特殊教育是人性光辉绽放灿烂的一页。特殊教育倡导教育者尊重人类差异和自由,提升生命价值和伸展生命潜能,培育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发展人道主义精神,传承扶贫济弱的中华文化,涵养人们博爱精神世界。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中,特殊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提高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指把特殊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特殊教育专业性出发,关注特殊教育对残疾人缺陷补偿、潜能开发、身心康复等成长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学视角看,提高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是提高特殊教育社会贡献水平的供给侧,也是提高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的需求侧。它一方面激发特殊教育保障供给的活力,另一方面受到特殊教育社会贡献水平这一需求的驱动。这种融“供给侧与需求侧”于一身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它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有力阐明了提高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的性质。提高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以现代化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提升以特殊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特殊教育合作支持体系、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特殊教育办学与安置体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其实现机制来自特殊教育各要素结构被政府权力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体系性、结构性地重组与塑造,是外部力量。其二,以特殊教育相关机构办学能力、师资专业能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变革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能力现代化发展。其实现机制来自相关主体自觉的认知和行为优化提升,是内生力量。(三)提高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指把特殊教育置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中,把特殊教育作为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公共事业,关注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公共参与。从经济学视角看,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供给水平是供给侧,它受到特殊教育社会贡献水平与特殊教育自身实力水平的双重驱动,是最基础的领域。特殊教育保障供给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等不同因素的制约,空间差异很大,是导致特殊教育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残疾人群间等空间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正义问题需要政治强力来矫正。空间正义更是一种权利的诉求和主张。提高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需要以法治为核心,有效发挥财政集中资源和平衡分配资源的功能,建立特殊教育空间均衡矫正机制。它主要体现为财政投入、社会志愿服务、市场机制、区域(含城乡和学校)协同合作支援四个方面。其中,充分发挥财政对特殊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功能,准确把握特殊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工具对市场和社会供给的支配调节作用,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是基础性、支柱性的国家能力,占据主导地位。优化完善社会合作、志愿服务为主的社会服务机制和体系,市场参与特殊教育资源配置的供给机制和供给体系是必要补充。它们在满足多样性需求、减少政策“边界”带来的“标签”效应、增进残疾人尊严、提高政策执行温度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提高特殊教育保障供给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23年7月(总第460期),原标题:特殊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逻辑与实现路径。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编辑:天慧
校对:华丽 雨路 天慧
排版:天慧
审核:国宁